匿名用戶
時隔一年半,總經理K先生第二次提出辭職。坦言說在C公司工作5年了,倍感身心疲憊,現在只想離職休息一段時間。
C公司成立至今不足10年,從事外貿出口行業,產品以自主研發為主、委托加工后全部出口。公司成立兩年便在業內嶄露頭角,業務發展迅速,第五年已經成為業內翹楚。近年國際市場日趨萎縮,C公司在總經理K的管理與規劃下開始擴張業務版圖,涉足國內市場及房地產行業,為公司多角化發展開創了新局面。這些與總經理高超的宏觀調控能力、優秀的管理變革經驗是分不開的。
C公司屬于傳統制造行業,一方面從業人員平均文化水平與素質不高,中層管理干部多為內部培養,管理水平很難突破。另一方面近10年的迅速成長,各項管理制度、流程已經不能滿足業務需要,管理提升、流程優化等傳統管理模式的轉型也迫在眉睫。為此公司一直在招募高級管理人員,希望以此帶動流程變革與管理提升,同時,分解總經理K的管理壓力,使他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用于公司的宏觀規劃管理與產業布局上。
就兩三年內的短期趨勢來看,外貿出口仍然是C公司主要贏利點,同時也是各新建項目的順利運作資金命脈。而國際大環境現狀造成的競爭激烈,以及連年居高不下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無不影響著公司的市場份額與利潤空間。一年半前,發生了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嚴重交期延誤,專題會上董事長第一次厲聲質問相關部門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嚴峻的形勢促使大家暫時擱置己見,公司上下傾力合作,終于挽回了局面。在此過程中,K先生(時任常務副總)第一次提出離職。無論職業素養、管理能力、經營魄力、宏觀視角,這位K先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對于公司現狀和未來,更是總經理崗位的不二人選。危機過后,董事長對自己處理問題方式與態度進行了檢討,并正式任命K先生為公司總經理。
C公司開始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授權與分權的第一步。這一步,對于中小型民企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最為艱難的。這一步的步幅,C公司慎之又慎,歷經6個月的分析、制訂、修改,又經過2個月的多方咨詢論證,終于在任命總經理后的第11個月,董事長簽署了正式授權書,將基層與部分中層的人權、一定預算外額度的財權正式授予總經理。雖然總經理對授權方案出臺時間過長略有微詞,但對董事長能夠邁出這標志性的一步深感寬慰。
授權書簽署4個月后,類似上一次的危機再次重現,而這一次更為嚴峻,進度嚴重延誤在研發環節就已開始。雖然董事長一直監管研發,但危機的爆發點產生于后續的供應鏈環節,加之前期未能收到相關部門的有效預警,以致給后續供應鏈各環節造成巨大的壓力和難以彌補的影響。公司的運營再次面臨危機,專題會上董事長再次震怒。
采取一系列應急方案后,總經理第二次提出離職,他的理由是:我出來工作只有兩個訴求,一是成就,二是尊重;成就,我有了;尊重,我看不到。
這一次,公司期待董事長再次釋放足夠的誠意慰留,但是,作為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認為:這是他第二次提出離職了,同樣的問題,兩次提出離職,他畢竟是個高管,還能留嗎?因此董事長決定,逐步啟動總經理的交接程序,先將運營管理交給另一位副總。
人力總監認為:危機與離職的再次出現,是管理系統問題,而非人的問題;雖然運營管理由副總接掌,這位副總在業內也是數一數二的運營管理人才;但是公司內部管理提升的持續進程、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張速度,將會因總經理的離開受到重創。
在此請教同學們,朋友們:董事長和人力總監,此時應該如何抉擇,應該做些什么?
1、反復出現的問題,肯定要從系統找原因了。這個方向是不會錯的。
2、從文中的描述來看,應該是預警制度不完善,這個是整個管理體系的問題,從項目管理的角度說,計劃、會議、關鍵成果這三個版塊的管理上,是不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3、留不留的問題,第一看老板,第二看走的影響和損失,第三就是看有沒有合適的替代人選。這些就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既然是第二次提出離職,那么下一次會不會提出呢?需要尊重是對的,但是工作的目的除開滿足個人的需求之外,是不是適當考慮公司、社會以及那么多的員工呢?
個人覺得是董事長的問題,總經理最后說的,他需要的是尊重。
人到了一定的層面,經濟已經不是什么問題,尊重變得很重要。
有記者問李嘉誠,他的領導藝術是什么?他的下屬在他回答之前給了答案——尊重。
追隨李嘉誠的人,能夠在他身上得到尊重。
李嘉誠在講管理的藝術的時候。講了一段很經典的話。老板與領袖的差別。老板,就是讓追隨者感覺渺小,領袖讓追隨者感覺偉大。老板讓追隨的人被動地工作,領袖讓追隨著主動熱情工作。
李嘉誠在接見中國企業家代表團的時候。在門口接待,在門口發名片,每個人抽號碼,不是按每個人的職務,公司大小來排座位,而是接抽到的號碼來排座位。兩張桌子,一邊坐一半的時間。講話,用奧語說一次,用普通話說一次,有外國朋友的時候還用英語說一次。
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了無比的尊重。
這也許就是領導的藝術。
問題也許不在系統,也不在人。在于老板的領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