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
天云商貿是一家成立了將近十年的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專注于精細化學品的分銷和代理,主要的客戶群體集中于歐美發達國家和東南亞的新興市場。公司的創始人有三個,基于同事情誼和烏托邦式的經營管理理念,A在提出創立公司的構想和召集其他兩人時,就和另外兩位合伙人B和c達成了股權均等的協議。這樣的股權架構在初期對激發每個團隊成員的創業激情很有幫助,大家都會盡心盡力全力為公司發展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因為個人性格和經營理念的不同,公司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幾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現在看來走的并不是很好,還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第一個關鍵點是公司發展初期,趕上中國經濟的騰飛,市場情況很好,但是因為個人的局限性,A、B和C理念的不同,幾番爭論,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沒有迅速的擴大公司的團隊和開拓更多的市場,而那時,市場是非常容易開拓的。
第二個關鍵點是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出現了一個機會,和行業內的兩個專業人士D、E達成了一個協議,這兩個人士帶一個團隊和部分資金,天云商貿發揮市場優勢和出一部分資金來共同建立了一家工廠寶能股份。D、E占有50%股份,ABC用天云商貿名義占有50%股份,天云商貿繼續存在作為一家獨立的商貿公司,工廠的銷售團隊逐步自己建立,基于AB和C理念的不同,C去負責建立工廠的外貿團隊。然而,一年之后,C和D、E也產生了重大矛盾,這樣斷斷續續又過了兩年,D和E在外又建立了一家規模更大一些的工廠,雙方的合作出現了全面的問題,經過一年多的談判,天云商貿賣掉工廠股份,做工廠的一個代理商。
錯過了這些發展后,隨著市場狀況的惡化和競爭的加劇,工業品的價格逐年走低,三個人創業激情的消退,天云商貿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每年都沒有增長,基本上都在2007年的水平上上下浮動,公司的員工也是六七年都是相同的規模,對于A、B、C來說,公司就像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而且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和分工的細化,公司又出現了離開了誰都會傷筋動骨。
和寶能股份分離后,天云商貿也在想其他的行業投資機會,然而由于隔行如隔山和公司業務對精力的拖累,三年多了也沒找到合適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天花板,步步為贏的專家們能不能告訴我應該怎么辦呢?
個人覺得:遇到這樣的情況,最好是采用不破不立的原則。
首先,目前的平均分配股份的現狀最好打破,建立新的治理結構。
其次,誰是公司的第一負責人? 這個要確定,并且和股份是匹配的。
最后,其他二位到底是怎么想的,需要充分溝通。他們是否還想長期綁在一起發展,如果不想,那么就得有破而立的辦法。如果想,那么需要建立新的結構,新的原則(大家應該在一起建立新的原則和秩序)。
只有這樣才能尋求新的機遇,以求得到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