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
我們公司是一家以連鎖商超業務起家,現業務包括農業生態科技園、汽車零售、以及一些海外業務的公司,商超業務中,商超已有9家,便利店118家以及農家樂有1120家,已然成為了當地的龍頭企業。下面我想談論一下有關采購與銷售之間的問題。
在我剛擔任采購總監時,我們公司各大商超采用的是營采合一,由銷售部去指定采購單,采購部去執行,采購部形同虛設,營采不平衡,門店權力過大。經過調查,我決定改革。當然,銷售部上下都不同意,公司一直以來以這種形式去發展,怎么能說改就改,如何斷定改完了一定有效果。經過與領導商議,同意我從外縣業績最差的門店當作“試點”。得到領導的同意,我把采購部從銷售部分離出來,再組織一批年輕人成立了現金采購部,在北京、沈陽等地外采給“試點”供貨。第二個月開始,“試點”的業績開始上升,到了第三個月毛利率達到了三十個點。有了成績,公司決定以統籌采購為主,當地采購為輔。當然,營采分離也有它的弊端,就是信息反饋慢,所以我們又做了數據庫系統,讓采購員可以看到商品的歷史最低進價、最近進價以及各門店的銷售情況,讓采購部用成本說話。這使銷售部的很多老員工低頭喪氣,為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在他們中挑選能力強、人品好的老員工去帶我們的年輕團隊,起到導師作用。
一年多以后,由于我的業績出眾,再加上公司也有意把我培養成總經理,把我從采購總監提升為董事長特別助理兼采購總監。職位提升的同時,我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理解公司。
我漸漸發現之前的所謂的業績,出現了一些弊端。
1、采購人員過于追求業績,采購一些成本低但質量也低的品項。質量出現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處理;
2、銷售部的權力過小,缺少動力去賣采購的新的品項,賣不好就會推脫說采購的品項不好;
3、關鍵在于:由于從經銷商手中采購的數額減少,與經銷商的關系開始出現松動。
由于電商在中國的崛起,使得零售行業正在重新洗牌,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平衡點。為了使公司存活下去,降低成本勢在必行,需要拉近與廠家的距離。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1、營采合一與營采分離在公司內并行;
2、我們自身在當地成為當地經銷商;
3、采購與銷售人員進行輪崗制等等。
但效果不是很明顯。雖然現在已辭職,來就讀光華MBA,然而零售行業的前景始終是我關心的問題之一。公司內部的銷售與采購如何去平衡?何種組織構架能使得公司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