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
我在一家電子行業的外資企業管理銷售團隊,在過去的3年里,人才的外流明顯加速,我們所在的行業由于對銷售的技術背景要求較高,因此培養一個合格的銷售至少要1-2年的時間,人才的出走直接造成了業務的下滑,目前這種趨勢已經從一線崗位蔓延到了二線崗位。
若干年前,外企對于民企或國資背景的公司,無論是在收入,福利,工作環境,企業文化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的,但由于我們是外資背景,無法通過股權實現激勵,而國內公司的整體收入在過去的幾年內迅速增長,幅度遠超過同業的外企,國內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又為股權激勵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力,所以面對大量的員工流失和隨之而來的業務的下滑我們很無奈,當然,我們也嘗試讓國內員工收入更具彈性,但為了平衡亞太地區其他員工,這種改變的也是有限的(因為高層多為其他地區的),此外我們也提出虛擬股票的計劃,讓員工的收入可以更直接的和企業盈利狀態掛鉤,但這個計劃執行下來卻更像一種全員福利,沒能真正拉開收入的差距。
坦白的說,無論是溫暖的氛圍,偉大的愿景都沒有股票來得直接,我相信這是很多外企在中國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希望聽到各位的分享你們想法。謝謝!!
另一個問題是,過去銷售團隊的指標制定相對容易,似乎幾個數字就可以決定一個員工一年的表現,對于這種KPI 我一直認為非常的不科學,直接的效果就是銷售只會“低頭拉車,無暇抬頭看路”,過于短時,只看項目、客戶,不關注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當然我也不贊成完全去KPI,人都是有惰性的,適當的壓力是必須的,但如何平衡數字指標與非數字部分(如何指定這部分),能引導銷售團隊即能完成指定的銷售目標,同時作為一線的員工,有可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出自己的計劃建議。也許我有點貪心,希望有經驗的同行可以分享你們的故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