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
本人任職于某商會,擔任秘書長職務,負責商會的日常運營。商會定位小而美,做精致有特色商會,對會員要求較高。在近兩年的運作中,會員200余人,全部為女性企業家,其中20人為上市企業主要負責人或掌門人,大多為自主創業或夫妻共同創業。目前,商會內部黏性較好,會員相互認可度、認知度還不錯,商會活動豐富多彩,較有影響力,個人也受到廣泛認可。
商會為非盈利性社會團體,經費來源主要是會費收入。雖然不存在經費緊張問題,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還是應該有創收機制。
商會目前主要服務為:金融服務、政企協調、法律維權、參政議政、商機鏈接、企業問診等。目前所有服務都是免費,而且主要是搭建平臺,會員企業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無法如行業協會做到購買政府對行業統一的職能。
商會也基于平臺創建了投資公司,做股權投資等會員企業的項目。但剛剛起步,而且無法做到會員全部參與,一般都是小范圍內操作。
商會體量不大,但工作內容對工作人員要求不低,普通員工工資又不高,沒有可量化任務指標,員工培養成熟后,容易流失。
基于以上現狀,遇到發展瓶頸,如何創造有效、有報酬的服務項目,將商會公司化運作,將資源有效有酬利用整合,求大咖支招。
感謝!
個人覺得:1、商會可能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本身的存在是否合理與科學,是否具有延續性,也是有問題的。2、中國的行業協會、商會、工會之類的本身受制很多,力量不足。但是倒過來講你可以借商會做平臺服務,但是如何切入就是要考慮好的。